链接: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70503/162291.shtml
突出武术文化特色 武德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
3月,2017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上,成都体院2014级学生高盼一路过关斩将,获得73kg级别的冠军; 4月,2017年世界少年举重锦标赛上,体院的陈茂然、方淋两位同学勇夺5枚金牌;10天前,体院艺术体操队代表四川参加了2017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获得6枚金牌、5枚银牌和6枚铜牌。
春天的成都体育学院,捷报频传,再次彰显了体院学子行健不息、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精神。
捷报源自于近年来,成都体院狠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深挖武术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将武术文化中尚武报国、智勇拼搏、行健不息的武德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深挖武术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4月6日,成都体院体操馆内,16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啦啦操队员一遍遍地练习着,为代表中国前往美国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做最后的准备。“按照我们的训练频率,一双新鞋,一周之后就会磨破。”大三的队员谌雅芳说,为了取得好成绩,这点苦大家都能承受。
拼搏与担当写在每一位队员青春洋溢的脸上。
2015年1月10日,学校武术馆门张贴了一封署名为陈玉的感谢信,信中陈玉称赞成都体院学子在其父亲不慎跌倒,脑部受伤的危急时刻伸出援手,让老人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得到了救治。
这是一件时常发生在成都体院校园的再寻常不过的好人好事,成都体院的学子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新一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的新时代风采。
成体学子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拼搏、担当、助人为乐的精神,源于近年来,学校将武术文化重视“德、严、谦、勤”的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把武术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把拼搏超越的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推进学校改革发展,融入校园文明建设,融入师生行为规范。
在成都体院,全国首个体育文化博物馆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楫让而升,下而饮”中“君子之争”的尊重对手、诚信竞争精神,“智、仁、勇”三达德中“非匹夫之勇”的拼搏精神,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目前已有20余万人次到馆参观。
在成都体院,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学校编印的《成都体育学院武德教育手册》,用武德约束和指导个人的行为,将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重师长、惩恶习善、善于忍让的武德修养融入学生日常操行之中。
在成都体院,立足于办学七十五年的精神内核开展的校训征集、校歌传唱、“成体人精神”大讨论,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团结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严格严谨,精心精良”的教风和“勤学苦练,一专多能”的学风,并将其深植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融入师生灵魂深处。
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动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成都体院给出了“不断创新”的答案。
2016年12月1日,成都体院“传承红色 激扬青春——2016年大学生道德情景剧创编大赛”圆满结束,11名来自46个班级的2016级新生在思政部专任实践教师以及辅导员一对一的指导下,围绕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创作了400余份剧本。剧本内容大都结合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长征以及抗日战争等大事件;也有不少同学通过描述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来折射出红色传统与时代主题的深度融合。
剧本创编活动是属于成都体院一年级新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该校的校思政课教学传统特色活动,2012年以来,学校思政部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共同协作,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自我育成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道德情景剧”活动,“道德情景剧”选取校园、社会与青年人学习生活中的热点,由学生自编自演,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全程指导,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真切体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项目还获得了2015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道德情景剧只是成都体院创新思政教育创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让思政教学更接地气,学校开展了实践调查活动,连续多年紧扣视热点问题,以“新型城镇现代化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运行的模式与利弊”、“医德与医术”等为主题,带领学生深入本地区著名的三甲医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优秀示范村等开展实践调查采访活动。
让思政教学更加生动。学生演讲、辩论比赛都成为思政课的保留项目。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辩论、演讲比赛,学生全员参与选题、撰稿,以“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理想人生以仁为主还是以智为主”、“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等为主题,使学生在参与中自我育成。
【感言】
学院党委书记陈伟:
学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涵养,多措并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中华体育精神浸润学生成长,让他们成为思想过硬、专业突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者和接班人。
学校重视教师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学校将思想政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校战略” ,强化思政干部培养,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配齐配优思政教学部,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以传统武术文化、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学生社团文化节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坚持齐抓共管,全员育人,校领导班子成员均分工联系系级教学单位,处级干部联系班级,坚持到教学训练一线听(看)课。以郑怀贤武德精神为载体,传承彰显成体传统特色文化,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曾玲华教师:
用心、用情、用脑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
用心:即用一颗炽热之心关爱、呵护学生,把学生当着自己的儿女看待,为他们真心付出,爱是教育的全部技巧和灵魂。
用情:即上课要有激情。用激情去启迪学生对未来的期盼,切忌枯燥、空洞说教。教学内容要有情节,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用脑:即用脑研究教材,将教材内容与体育人的故事与体育人文精神相结合去讲;用脑钻研学生情况,体育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既与普通大学生有相似之处,也因学科特点有不同之处,要研究好、掌握好学生情况,才能真实实现因材施教;用脑研究社会现实,钻研社会热点问题。
体育教育训练三系 周钰洁:
当我第一次参观成体博物馆时,我就深深的被中华传统的体育教育所震撼,它不仅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成体人,也是我们校园文化的亮点。在学校创新教育课程中,我有幸参与了“传承成体人”的课堂演讲活动,这让我接触到了老一辈的成体人,从他们身上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成体精神;在学校社团文化艺术节中,我参与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用青春风采在这绚烂的舞台上玩出创意的自我。在校园中,在老师同学乃至毕业的师兄师姐身上,看似无形的“成体精神”,虽伸手不可触及,却让你无时无处都能感觉得到:它体现在我们的每一堂课程教学中,体现在每一位老师孜孜不倦的辛勤工作中,体现在老师们对学生成长细致入微的激励和关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