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舒为平校长一行冒着风雪赴布拖县、昭觉县看望慰问顶岗实习支教学生、带队老师及扶贫干部。
布拖县、昭觉县教育局对舒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衷心感谢成都体育学院在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解决当地体育教育匮乏的燃眉之急,并对我校顶岗实习支教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实习支教学生不怕困难,坚守岗位,无私贡献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
舒为平校长一行抵达布拖后立即前往距离县城较远的拖觉镇中心校了解支教学生上课情况,并在布拖县民族小学召开了布拖县顶岗实习座谈会。会上,舒为平校长首先对支教同学这几个月的艰苦奉献表达了充分的肯定,舒校长指出支教学生身处国家“精准扶贫”重要战略之中,身为“教育扶贫”的工作者,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耀,希望同学能不负国家和学校所托。随后,舒校长以一首《沁园春•雪》送给支教同学,在吟诗的同时结合支教同学的实际进行一些即兴改编,传达了自己对于同学们的寄托。

昭觉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小学

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

布拖县民族小学
参加支教的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了几个月来的所见、所学、所得,表示这是一段极具意义和价值的实践经历,不仅加深了对于教师这份教书育人的职业的认可,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的时代重任。
在聊到支教所遇到的困难时,舒校长表示身为体育人一定要发扬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影响国家,深入民族骨髓的精神,在这片贫困的土地上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如今成体学子应当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播种的载体,在扶贫支教的过程中埋下希望的种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 期贡献体育人的力量。
舒校长表示,教学相长,自己也在从支教的同学的发言中学习,同时他也提醒同学们在这几个月的支教过程中应该学会总结:大学实践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实践的平衡点在哪里,这是我们现阶段进行扶贫体育教育最应该总结的地方,如果能总结并践行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希望支教学生能不忘初心,在后面的日子继续发扬保持优良作风。

会后,舒校长一行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昭觉县中小学看望慰问我校顶岗支教师生。
我校顶岗支教工作将从2019年持续至2021年。在此期间,成都体育学院将会为凉山州源源不断输送优秀顶岗实习人才,为我国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助力前行。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心声

阿布泽鲁小学:邓心怡
阿布泽鲁小学非常特殊,70%的孩子都是孤儿,剩下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学校是全寄宿的。我们两个支教老师负责了整所学校的体育课,除了周中正常课程,还开设兴趣班,从专业出发,开展了足球和健美操兴趣班。在周末陪伴活动中,陪着孩子们玩游戏,看视频,接触外面的世界,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由于是村小,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并没有很好,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被科任老师打上“调皮”标签的孩子,在某些体育项目上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正是支教,能给我们甚至学校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的机会,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石咀小学:宋信超、陶昱金
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精准扶贫”战略之中深刻体会到国家对于脱贫攻坚所付出的人力与物力。
进行体育安全卫生教育教育,把学校无从下脚的厕所变的干净。进行了广播操教学和课间操设计,阳光大课间变得井然有序。开展了篮球课足球课和羽毛球课,组织了 篮球校队进行训练,在周末兼职担任班主任进行作业辅导,进行实地家访,利用体育游戏为奖励手段极大的调动了部分文化老师难以解决的调皮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幸参加支教的我们有几点感想:看到自己影响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自豪,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认可,对于国家扶贫战略的钦佩,对于舒为平校长等院系领导两次在百 忙之中不远千里探望的感谢和亲切。未来的一个月也将坚守自己最初的教学作风,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留下更多足迹,播撒希望的种子。

木尔乡中心校:丁凤元
今天,是我们踏上支教道路的第95天,在这95天里,说是洗涤灵魂不为过。木尔乡中心校只有一个篮球场和一块90多平米的水泥地可作为上课的场地,当几个班一起上课时,学生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刚开始,学生很活泼,走到排尾强调纪律的时候,排头又在讲话,捉襟见肘。我采取惩罚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纪律。开展足球课,但足球数量有限,每个学生一节课只能四次接触球,对此,我找到了学校的后勤主任又采购了很多足球,让学生的练习次数一节课达到10次以上。在前两个月的时间里,有两个班级已经完成了这学期的足球教学计划。有时候上课,学生缺勤的较多,我需要从操场到教室把学生“抓”下来上课,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当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找我借球来练习时我感到非常欣慰。在周末时,我们应学校的要求,给学生开展体育兴趣班,学生参与到体育游戏、羽毛球、接力赛中,没有场地,我们就画场地,找木板作球网,学生哪怕下课时间还久久不肯离去。在生活上,邓老师与黎老师经常来学校看望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秉持着支教誓词一路走来:“用青春和智慧把知识和文化奉献给山区,用真诚和友爱,为孩子们送去欢笑和希望”。我是我们村的精准扶贫家庭,靠党和政府的帮助走到了现在,所以我更有这个义务和这个责任走上扶贫道路,通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回报党和政府。三个月来,当我们习惯这里的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很思念母校。
支教还有最后一个月,我们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保证完成支教任务。
供稿单位:扶贫办
撰稿人:赵泽明
核稿人: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