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成体要闻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成体要闻 -> 正文

“跨学科工作坊: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学术沙龙在我校举办

时间:2023-11-27 浏览:

11月24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邀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青年编委在A教2楼外国语言文化交流中心举办“跨学科工作坊: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历史学院副院长、体育史研究所副所长、博物馆馆长宋秀平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晔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袁彬教授、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参加。

宋秀平教授首先对参会的青年编委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同时详细介绍了五位专家的情况,并就“跨学科工作坊”的相关背景进行阐释。她表示,要实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从“小圈子”走向“大圈子”,从“小溪”汇入“河流”乃至“大海”,“跨学科工作坊”就是要破除“就体育话体育”的话语体系、叙事方式,展开一场来自哲学、历史、法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对话,实现学术上的交锋交流与融合。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紧扣主题,在跨学科视域下围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热点、前沿以及相关的研究问题展开热议。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邵励教授结合个人的研究专长,从“西方体育史学的新动向、边缘书写的崛起、体育全球史的发展、史料形态的多元化、跨界方法的探索与新分支的命名、文化史的解释路径、体育史学变革”等方面详细阐释了体育史的发展样貌及学术前沿。他表示,全球体育史发展呈现出的新样态揭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学术专长,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范式展开交叉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所所长袁钢教授以案说法,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仲裁、体育产业等发展的规范性、市场化、法治化运行等层面强调体育法的重要性及学术研究的紧迫性,并就中国体育融入国际化发展而产生的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一致性与冲突性进行分梳,阐述法律体系建构上的思考。他认为,通过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实施理念的交流互鉴与实践践履,推动中国体育法制建设。

上海体育大学熊欢教授以三本国际学术期刊为蓝本,以主题、理论、方法为向度给大家分享了国外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她谈到,国外体育社会学发展聚焦“性别议题、种族民族议题、身体研究、体育传媒与传播”四个板块,注重性别、种族、移民、地域、空间、文化等多层次重叠性研究是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她建议大家要发展跨学科的问题性学术研究,走向前沿,凸显微观论域。

福建师范大学王润斌教授聚焦奥林匹克运动治理,在综述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省思商业化、工业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及其哲学理念消解的危害。他谈到,当下全球体育治理呈现出五个方面的态势,即以团结弥合分裂、数字化挑战、可持续发展挑战、公信力问题和经济金融弹性等,并就相应的内容展开探赜。他认为研究需要基于扎实的现实诊断,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现实挑战,以“融合”为核心,推动全球体育治理。

华东师范大学高强教授以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辩证与合和关系展示了哲学的魅力,从追问体育的元问题入手阐释了体育与哲学的关系。他认为,对体育运动与体育事业的诸多思考既需要从哲学视域获得洞见,还要从体育本身中提取实质性的“真问题”“实问题”。他表示,体育哲学具有自己的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是一门具有发展前景与吸引力的学科门类。

互动环节将沙龙推上了高潮。现场师生围绕哲学、社会学、法学、体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展开了激烈交锋,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在争辩中明白真理,在掌握真理过程中实现升华,以求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本次“跨学科工作坊”学术沙龙活动为大家的后续研究、接力研究、融合研究、交叉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方法上的新指导、内容上的新延展、维度上的新延伸,为探索我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消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撰稿:何维芳

审核:陈晔